皇帝脸色一沉,正要开口,毛草灵却轻轻抬手,止住了他。她目光平静地看向两位使臣,唇角甚至勾起一抹极淡的、带着些许悲凉的弧度。
“李大人,张大人。”她的声音清越,不疾不徐,“本宫请问二位,何为‘旨’?唐皇陛下之旨意,是为何而发?是为迎回失落在外的臣女,还是为两国永续邦交?”
李正使一愣,皱眉道:“自然是为邦交……”
“既为邦交,”毛草灵打断他,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则当以两国黎民福祉为念。方才宫门外景象,二位大人想必也看到了。乞儿国百姓不愿本宫离去,此乃民心所向。若唐皇陛下强行将本宫带走,岂非是逆拂民意,伤尽乞儿国上下之心?如此,岂能促进邦交?只怕是适得其反,徒增仇怨吧?”
第161章续1民心所向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脸色微变的两位使臣,继续道:“再者,本宫在乞儿国十年,身为国母,辅佐陛下,抚育百姓,自问未曾有负于乞儿国。若只因唐皇一纸诏书,便抛夫弃国,拂逆万民,试问,如此无情无义、不忠不仁之人,即便回到大唐,受那国后夫人之位,又岂能心安?岂能服众?唐皇陛下仁德布于四海,难道愿意迎回一个背负着骂名、令两国百姓皆心生芥蒂的‘国后夫人’吗?”
这一番话,逻辑清晰,情理交融,既点明了强行带人走的恶果,又从道德和实际利益层面,质疑了唐朝此举的妥当性。直接将“抗旨”的焦点,转移到了“是否有利于邦交”和“是否合乎道义”的层面上来。
李正使和张副使一时语塞。他们准备好的种种威逼利诱的说辞,在毛草灵这番立足于“民心”与“道义”的反问面前,竟有些难以施展。他们没想到,这位出身青楼的皇后,竟有如此犀利的口才和清晰的头脑。
“娘娘巧言令色!”张副使有些恼羞成怒,“邦交大事,岂是区区民意所能左右?我大唐天威浩荡,旨意既出,断无收回之理!若乞儿国执意不从,便是不臣!不臣之国,当有何下场,陛下与娘娘应当清楚!”
这便是赤裸裸的武力威胁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