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受限于材料和技术,这“样板弩”的性能提升并非颠覆性的,大约比制式秦弩提升了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射程、精度和耐用性,但这已经是现有条件下能做到的极致,并且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匠作营目前的最高水平。

        准备好这一切后,李默通过程椽的渠道,向蒙恬呈送了一份详细的报告,附上了那份精心绘制的《北疆防御体系构想图》和三具“样板弩”,并请求当面向大将军阐述其构想。

        数日后,蒙恬的召见令抵达匠作营。

        九原郡,大将军府。

        气氛比上一次更加庄重。不仅蒙恬在座,还有几名北疆军团的高级将领和幕僚。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殿中那个年轻的匠作营候身上。

        李默不慌不忙,先命人呈上三具“样板弩”,由军士当场试射。改进后的性能数据摆在眼前,尤其是那相对稳定的精度和略有提升的射程,让在座的将领们纷纷点头,露出感兴趣的神色。这证明李默并非空谈,其管理的匠作营确实具备提升军备质量的能力。

        然后,李默展开了那幅巨大的《北疆防御体系构想图》。

        当这幅融合了现代军事地理学和系统工程学思维的宏大地图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整个大殿安静了下来。将领们都是沙场老将,一眼就看出了这幅图的价值所在!它不再是局限于一点一地的防守,而是将整个北疆边境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预警、纵深、机动和体系对抗!

        李默手持一根细木棍,指着地图,侃侃而谈。他从烽燧预警的漏洞讲到通讯效率的提升,从单一关隘的脆弱讲到防御集群的韧性,从后勤补给的困难讲到预设物资点的重要性……他并没有提出多少超越时代的具体技术,而是着重于思路的转变和体系的构建。

        第21章:献图献策与积分风暴

        “……故而,卑职以为,北疆之防,不应仅寄托于长城高墙,更应立足于这套层层递进、相互呼应的预警与防御体系。使胡骑入寇,则步步荆棘,处处受制,其锋锐必堕于坚城之下,困于消耗之中。我军则可依托此体系,以逸待劳,集中精锐,寻机歼敌于预设战场!”

        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逻辑严密,勾勒出的蓝图让所有将领都陷入了沉思,眼中光芒闪动。就连蒙恬,也一直凝神静听,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轻轻敲击,显然被这宏大的构想所触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