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献图献策与积分风暴
张御史的铩羽而归,并未让李默感到丝毫轻松,反而像是一记警钟,敲响在他心头。咸阳的视线已然聚焦,觊觎与猜忌如同暗流,在平静的表面下涌动。他深知,仅靠蒙恬的庇护和“墨家传人”的神秘光环,不足以长久立足。他需要拿出更具分量、更无可替代的功绩,将自身的价值与帝国的核心利益深度绑定。
技术改良的稳步推进是基础,但不够震撼。他需要一场能震动朝野、甚至改变北疆战略格局的“表演”。
夜深人静,李默在油灯下铺开一张巨大的羊皮纸,系统界面在脑海中悬浮。他目光沉凝,手指蘸着墨水,开始勾勒。他画的不是具体的武器图纸,而是一幅宏观的战略防御体系构想图。
这幅图的核心,并非单一的烽燧或关隘,而是一个立体、纵深的预警与防御网络:
烽燧体系升级:在现有烽燧基础上,增加新的观测点,形成交叉视野,确保无死角。烽燧之间,除了传统的狼烟、旗帜,尝试建立更快速、更隐蔽的通讯方式(他脑海中闪过信鸽、灯光信号编码等想法,但受限于时代,暂时只能提出优化现有通讯效率的概念)。
道路与后勤保障:标注出关键的后勤补给路线和潜在的水源点,提出在战略要地建立小型、隐蔽的物资囤积点,以供快速反应部队使用。
防御工事集群化:提出在关键山口、河谷,不再依赖单一关隘,而是建立由多个小型堡垒、障碍区(借鉴他在烽燧外的陷阱布置经验)、瞭望塔组成的防御集群,相互支援,迟滞、消耗敌军。
技术整合应用:在图中标注出适合布置“震天雷”陷阱的区域,以及可以利用地形进行“火攻”、“水攻”的潜在地点。他甚至模糊地提出了利用水力驱动某些简易机械(如鼓风机、捶打机)以提升边军工坊效率的设想。
这幅图,融合了他从系统获得的【初级战场指挥学】、【基础土木工程】等知识,以及对北疆地形的了解(部分来自记忆,部分来自与老兵和俘虏的交流)。它超越了单纯的武器制造,上升到了军事工程体系和区域防御战略的层面。
这,就是他准备献给蒙恬,进而可能上达天听的“投名状”和“护身符”。
完成草图后,李默并未停歇。他知道,光有构想还不够,需要有能吸引眼球、证明其体系威力的“亮点”。他将目光投向了改进型秦弩的最终定型版。
他集中了匠作营最好的资源,亲自监督,采用目前能达到的最高工艺标准,打造了三具“样板弩”。这三具弩,不仅包含了之前所有的改进(优化箭镞、润滑弩机、校准望山),他还耗费了150点积分,兑换了【简易复合弓臂结构原理】,指导工匠尝试在弩臂中加入了牛筋、竹片等材料,以有限的提升其蓄能能力和使用寿命。同时,他改进了箭矢的尾羽粘贴工艺,使其飞行更稳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