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技术壁垒与积分困局

        郡守府的“好意”被李默干脆利落地挡了回去,匠作营内外短暂地恢复了忙碌而单纯的节奏。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技术上的瓶颈如同无形的枷锁,越来越紧地束缚着李默的手脚。

        改进型秦弩的试制遇到了第一个硬钉子——弩机。

        秦弩的弩机结构精巧,是其威力的核心所在,主要由青铜铸造的“牙”(挂弦机构)、“悬刀”(扳机)和“望山”(简易瞄准具)等部件构成。李默设计的改进型,对弩机零件的强度、精度和耐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营内现有的工匠,大多只会修补破损的弩机,对于按照新图纸、从头开始铸造和加工高精度弩机,显得力不从心。

        几次试铸出来的弩机零件,不是有砂眼气孔,就是尺寸偏差过大,或者硬度不够,挂几次弦就出现磨损甚至断裂。负责铸造的老匠人满脸愧色,搓着粗糙的手掌:“李候,不是小老儿不尽心,这铜水配比、浇铸火候、范模精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咱们这土法子,实在难达到您图纸上的要求。”

        李默看着那些废品,眉头紧锁。他拥有超越时代的知识,知道问题出在青铜合金的配比优化、熔炼温度控制、以及更精密的模具上。他甚至能画出简易的失蜡法铸造示意图,但具体操作,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工匠,这不是靠他口述原理就能立刻解决的。

        标准化震天雷的推进同样不顺利。

        黑火药的配比和颗粒化,在李默的亲自监督下,辅兵们已经能够勉强掌握。但外壳成了难题。最初使用的陶罐易碎,破片效果不稳定;尝试铸造薄铁壳,但以现有的鼓风技术和耐火材料,难以大规模浇铸出厚度均匀、形状规则的铁壳,废品率极高,而且铁壳太重,影响投掷距离。

        引信方面,李默暂时不敢拿出雷管技术,只能使用改进的缓燃火绳。但火绳的燃烧速度受天气影响大,雨天易熄,安全性依然存疑。

        更深层的问题是基础材料的制约。缺乏高纯度的硫磺和硝石,火药威力无法达到最佳;缺乏优质的钢材和煤炭,就无法制造更高效的工具和更耐用的设备;缺乏基础的化学知识,就无法合成所需的催化剂、润滑剂、甚至简单的酸液来处理金属表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