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立稳之后,李默开始着手完成皇帝交代的另一项核心任务——技术整理与有限扩散。
他知道,完全公开所有核心技术是不现实的,也会让自己失去价值。他必须掌握好分寸。
他亲自挂帅,组织了一批最可靠、技术最好的大匠和文书,开始了繁重的编纂工作。最终形成了数卷名为《北疆工曹·军械营造辑要》的简册。
这套辑要,并未包含高炉炼钢、水力驱动、火药配制等最核心的机密,而是重点在于“标准化”和“优化”:
详细规定了环首刀的尺寸、重量、重心、各部位角度等标准参数,以及从选料(要求使用特定品质的生铁或炒钢)、锻打次数、淬火工艺(只描述现象和结果,不涉及精确温度控制和介质配方)到打磨开刃的全套“标准化”流程。
第二十八章:工曹开府与技术扩散
同样规范了改进弩的部件尺寸、弩机结构、箭矢规格等,强调了关键部位的精度要求和检验方法。
甚至包含了利用简易工具进行金属硬度、韧性测试的土办法,以及一些常见武器故障的排查与修复指南。
这套辑要,相当于一套“国家标准”和“优质产品生产工艺指南”。任何工匠,只要严格按照辑要的要求操作,即使不明白深层次的原理,也能大幅度提升其生产兵器的质量,造出远超以往制式装备的优良产品。
当这套辑要的副本被快马送至咸阳,呈送御前,并分发给将作少府及相关机构时,再次引起了轰动。李斯等重臣翻阅着那图文并茂、条理清晰的简册,不得不感叹李默心思之缜密,做事之老道。这既满足了朝廷推广技术、提升整体军备水平的要求,又巧妙地保住了最核心的技术优势,维持了北疆工曹府和其本人的不可替代性。
嬴政阅后,良久,对左右叹道:“李默此子,不仅精于技,更善于谋。如此,朕可无忧矣。”
技术的有限扩散,如同投入池水的石子,涟漪开始向帝国各处军工体系蔓延。将作少府和一些大型军工作坊,开始尝试按照《辑要》的方法改进工艺,虽然受限于材料和生产条件,无法完全达到北疆工曹府的水平,但兵器的质量确实得到了普遍提升。李默的“技术权威”形象,也随之深入人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