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工曹开府与技术扩散

        帝国工曹丞的印绶沉甸甸地握在李默手中,千石高官的袍服穿在身上,带来的不仅是无上的荣耀与权柄,更是如山岳般沉重的责任与期待。咸阳的圣旨如同一声惊雷,彻底奠定了李默在北疆乃至整个大秦技术领域的权威地位。

        原本略显局促的匠作营,几乎在一夜之间开始了翻天覆地的蜕变。按照圣意,“北疆工曹府”的牌匾取代了旧称,营区范围急剧扩张,新的工坊、仓库、衙署、乃至工匠眷属的居住区都在紧张地规划和建设中。来自少府和蒙恬军团的物资、钱粮、以及第一批从各地工官、将作少府抽调而来的熟练工匠,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让这片原本荒僻的河谷变得前所未有的繁忙与喧嚣。

        李默很清楚,皇帝赋予他如此重权,看重的不仅是他能造出“破军”刀和“震天雷”,更是希望他能将这种能力系统化、规模化、可复制化,最终提升整个帝国的武力根基。技术扩散,已成必然,也是他必须完成的使命。

        开府之初,千头万绪。李默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干练。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定规矩、立章程。

        他并未沿用将作少府那套陈旧繁冗的管理体系,而是结合现代管理理念与秦朝实际情况,创立了一套全新的《工曹府营造管理则例》。

        则例的核心在于“标准化”、“流程化”、“责任制”:

        物料管理:建立严格的入库、出库、盘点制度,不同物料分类存放,标识清晰。设立专门的物料核算吏,与程椽(被李默任命为工曹府主簿,依旧掌管钱粮物资)相互制衡。

        生产流程:将复杂的产品(如环首刀)分解为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推行“物勒工名”制度,谁打造的部件,必须刻上标识,出现问题,一查到底。

        人员考核:打破传统的匠户僵化体系,引入绩效概念。根据工匠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技术创新贡献,给予不同的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设立“大匠”、“巧匠”、“匠人”、“学徒”等等级,鼓励工匠钻研技术。

        技术档案:设立“格物阁”,由识文断字、心思缜密之人负责,专门记录和保管所有产品的设计图纸、工艺流程、技术参数、乃至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是李默极为看重的一点,旨在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系统知识。

        这套则例甫一推出,便在工曹府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那些从将作少府调来的老工匠,起初对如此细致甚至“严苛”的规矩颇不适应,觉得束缚了手脚。但在李默的强力推行和实际效果面前,他们很快便发现了好处:物料浪费大幅减少,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责任清晰,赏罚分明。整个工曹府的运转,开始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秩序与效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