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段的副歌,悄然来到。

        沈铭恩唱那句“她生了一个又一个,都被号角的呼声吹走了”的时候,第二遍重复的副歌直接形成了一种“仪式化”的叙事节奏,这种循环不仅强化了牺牲的持续性,更通过最后那句歌词“和平来了,他们走了”的对比,在时间的维度上制造了情感张力!

        和平年代的繁荣与革命年代的牺牲,形成“永恒对话”,使得观众在时空交错中,能够很轻易的产生“历史在场感”。

        也就是所谓的“代入感”!

        一下,仿佛将观众们,都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当旋律缓缓落下,当沈铭恩唱最后那句“和平来了,他们走了,她等的人再也回不来了”的时候,歌曲里“悲壮”的气氛可谓是彻底爆发,一整个蔓延在了每一个观众的内心里。

        那一刻……

        所有的观众,都有种红了眼眶的感觉。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冰冷的,封建社会,一个母亲本就饱受压迫,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因为战争,全部上了战场……

        家里的母亲整日期盼孩子可以平安无事,整日坐在村口等着孩子归来,rap的那几句“她每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过,等远方开来的车,门口的板凳在那从没挪过,眼神还在期盼着”看似是整首歌最不起眼的位置,却偏偏承担了最平凡的动人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