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圣明!皇后娘娘仁德睿智,乃我乞儿国之福,臣等恳请娘娘留下!”
“娘娘若去,如断我国之臂膀,臣万死不敢认同!”
“大唐虽为母国,然娘娘既已嫁入我国,便是我乞儿国国母,岂有轻易召回之理?望陛下、娘娘三思,坚守此念!”
当然,也有个别思想保守、对毛草灵出身或影响力有所忌惮的老臣,面露迟疑,但在赫连决锐利目光的扫视下,在绝大多数同僚激昂的情绪中,也只得将话咽回肚子里,随大流表示了赞同。
朝堂之上,意见前所未有地统一。
散朝后,皇帝与皇后共同挽留、君臣一心的消息,迅速传开。与昨日西市口的民间请愿相呼应,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
当日下午,赫连决在御书房召见了大唐使臣。
使臣显然也听说了外面的风声,神色不似前几日那般从容,带着几分谨慎与凝重。
赫连决并未疾言厉色,而是按照与毛草灵商议的策略,先是客气地表达了乞儿国对大唐的尊敬与两国交好的意愿,然后话锋一转,动情地描述了与皇后十年的夫妻情分,以及皇后对乞儿国百姓的深厚感情与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并未直接拒绝,而是将毛草灵那封言辞恳切、以情动人的亲笔信交给了使臣,并邀请使臣在都城多盘桓几日,“领略”一下乞儿国如今的风土人情。
随后几日,在鸿胪寺官员“周到”的陪同下,大唐使臣亲眼目睹了乞儿国都城的繁华有序,听到了街头巷尾百姓对皇后发自内心的爱戴与挽留之声,甚至“偶然”参观了几处由皇后主导兴建的、效益显著的新式工坊和大型水利设施。
使臣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又一点点被另一种复杂的情绪取代。他意识到,这位和亲而来的“公主”,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棋子。她在这里扎根之深,威望之高,作用之大,远超想象。强行带她走,不仅几乎不可能,而且势必会严重破坏两国关系,大唐能得到的好处,远不如让她留下继续发挥影响,并借此获取一些实际利益来得划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